寒假出走文化紀實(上)
中共一大會址

2018屆1班
時光不再,英雄雖逝,精神長存,猶如黑夜中的明燈盞盞,照亮了黨前進的道路,照亮了民族崛起的前程!撫今追昔,我們躊躇滿志,我們所接過的使命,是不僅僅對黨的忠誠與敬仰,更是令華夏子孫世代繁榮的熱望。
2018屆3班
冬日的暖陽灑向繁華鬧市中的一隅,烏漆的大門、黃銅的吊環、拱形的石雕門,青磚黛瓦,紅磚精雕。這里沒有嘈雜的喇叭聲,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,沒有現代科技的冰冷,有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,是一個民族的記憶,是一個國家的元始……漆黑的大門背后隱藏著1921年的瓊影,黃燦的吊環叩響1921年的樂章,這里是興業路76號。它,見證了中國自此開天辟地的歷史時刻——中國共產黨的誕生;它,因歷史的負重而肅穆、凝重,這里的一磚一瓦更因為偉人的指點江山而熠熠生輝,散發榮光。

中共四大會址

2018屆8班
中共四大的意義可能不如一大那么重要,可能大家不會在小小的一次參觀中了解中共建立與發展的曲折歷程,可能不會記住當時的具體文件,可能只是記住了中共一大的“開天辟地”,我們在黨史方面固然不可能有過多的了解與研究。實際上我們更注重的是“出走”兩字,寒假中不只有宅在家中的刷題怪,也不只有老司機,更應有真正意義上的實踐。
魯迅紀念館
2018屆5班
魯迅的石膏像,屹立于暗淡失色的群眾間,足足高出一節去,鏤空下去,處處刻印著那位年逾五十的老先生尖銳不屈的棱角。我從不遠處繞著它前行,那雙眼睛始終凝視著我,一切的污垢都在那全智者的催逼下無處遁形,或許這就是設計者的精妙吧。那般的深邃,那般的看透一切。

中華藝術館

巨大的屏幕以及逼真的水波聲、挑擔的人的叫賣聲、酒館里的笑聲交織在一起,使我們感覺身臨其境,仿佛真的穿越到宋朝的繁華都市走了一遭,感受到了我國古代文明及經濟的發達,感受到了盛世的感覺。
2018屆3班
這何嘗不是古代畫家的巧技和現代人類的科技融合迸發的火花?藝術是永恒的美,它在一代代傳承中不但沒有失去色彩,反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
藝術之所以稱為藝術,需要人用心體驗。中華藝術宮的展覽讓我感觸頗多。不論是英文單詞組成的圖片,還是大膽的色塊組成的畫面,亦或多媒體的清明上河圖,讓人從視覺上聯想,產生共鳴,直擊內心的深處。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。
2018屆6班
這是我們第一次自發性地組織”出走文化”,深切地體會到“出走”二字的意義。很多東西僅僅靠字句的描述仍顯得有些蒼白無力,但當你真的親眼所見,又是別樣的一番天地。在人生的旅途中“走”是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。唯有這一趟又一趟的旅程,你或是有人相伴,又或是孑然一身,只要為著尋找美,那你便在與藝術同行,不會孤單!
-33f94c1xr26rfceokvcdts.jpg)
-33f967niggy2lfzpswt5a8.jpg)
2018屆8班
不惜筆墨地涂點、別具一格的想象,那是外拓的革新,闖破條條框框的束縛,那是一種變革、一種求索。
-33f9e6duo59pqqbk3atq80.jpg)
上海話的幾個標志:七嘴八舌,伶牙俐齒,洋腔洋調。確實概括了上海的特性,或者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,可以說,那些對上海的批評,或許是舊社會對新世界的一種抵抗吧。這一幕在哪里都會發生,但在上海是沖突最為劇烈的地方。
-33f9dyyz0vttmgkycmvklc.jpg)
紡織博物館

2018屆1班
通過近距離觀察不同絲線的材質,造型各異而又古樸精美的紡紗器械,我們都仿佛與紡紗這一生活中的領域有了更深刻的交融,更親切的認識。
故宮
2018屆6班
離開故宮后,我們登上了景山,雖然天氣不夠晴朗,隱隱然的故宮還是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覺,令人難以忘懷。
-33iqmhx4gjj4pohlhrhh4w.jpg)
伊藤潤二展
-33iqrdtui5qsnxq5grlvy8.jpeg)
2018屆7班
“我們都是被名望所困住的傀儡。”
——這就是伊藤潤二帶來的魅力,恐怖中帶著人性,美麗中帶著丑惡。
嘉定區博物館
2018屆8班
即使隔著透明的玻璃,古舊器物上仍泛著令人向往的神采,透過磨損的外表直射軀殼之中的心臟。戰國的銅幣、漢代的刀具、唐宋的竹簡、明清的書卷,無盡的時間凝聚在它們無機質的生命之中,砌成各異的景象。方從精致的瓷盤上挪開眼神,鋒利的隋刀便闖入視野。
